本文内容: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提出,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 粵港澳大灣區觀察人士稱,香港“再工業化”的核心在於科技創新,並且要依托大灣區制造業體系的支撐,在先進制造中尋求香港機會。 “再工業化”賦能香港經濟 綱要提出,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優化制造業布局上,提升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發展水平,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發揮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創新研發能力強、運營總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地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加強大灣區產業對接,提高協作發展水平。支持東莞等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持佛山深入開展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鐘雄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援引了一組數據:以2017年為例,香港GDP為2.66萬億港幣,其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92.4%,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僅占2.5%,工業從業人員比重為2.9%。香港制造業就業人數到2017年只剩下95500人,僅占香港就業總人數的2.5%,而占本地GDP的比重則大幅下滑至1.1%。 曹鐘雄直言,相對於紐約、倫敦的工業,香港的工業在經濟發展中較為單薄。紐約當前依然是美國的工業中心之一,服裝、印刷、化妝品等行業均居全美首位,機器制造、軍火生產、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占有重要地位。當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提出 “再工業化”,對香港的經濟賦能,提升香港經濟活力和創新活力顯得尤為重要。 核心在於科技創新 曹鐘雄認為,香港重回傳統制造或者說獨立發展自身工業體系的可能性不太大。香港“再工業化”的核心在於科技創新,發揮香港在創意設計、科教資源,以及具備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上的優勢,融入大灣區,服務大灣區。如香港多所大學的數學系、電子工程學系、計算機科學系均進入世界前30名,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科技創新幾乎是當地學界的共識,香港“再工業化”可以走高端化路徑。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香港缺少土地空間,但是可以在香港發展人工智能等高端產業,不一定走規模化路線,但可以打造成示範基地。” 彭澎也認為,香港的“再工業化”還有兩條可行的路徑。“當年香港的工業產業大多轉到珠三角了,而在香港房價地價居高不下的現在,再回歸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香港可以和珠三角合力打造產業園,將後端某些工序放在產業園,比如說把手機生產的最後一道工序—包裝放在產業園,這樣可以避開某些貿易壁壘,貨物可以發給貿易保護主義較為嚴重的國家。” 彭澎補充道,香港可以和珠三角打造飛地經濟。在珠三角劃出一塊地,實施香港的管理制度,“這種方式如果成功,在國際上都將是個突破。” 此次綱要也提到,完善大灣區至泛珠三角區域其他省區的交通網絡,深化區域合作,有序發展“飛地經濟”,促進泛珠三角區域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 哪些地方可能會成為“飛地”?落馬洲河套地區可能是其中之一。此前,當地學者就呼籲,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劃一塊地出來,適用香港的法律和管理制度,並配套相關政策,吸引更多好企業去註冊。 2017年年初,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計劃將面積約1平方公裏、原屬深圳的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以科創為主軸,建立重點科研合作基地,以及相關高端培訓文化創意和其他的配套設施,目標是吸引國內外頂尖的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河套。 要依托灣區制造 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離不開大灣區制造體系的支撐。 曹鐘雄認為,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從規劃上看,將香港放在“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板塊體現,可以看出未來香港的再工業化,離不開大灣區的制造體系,要依托灣區制造,在先進制造中尋求香港機會。 他說,香港再工業化過程,在產業鏈分工上,需要與內地、特別是是廣東的高度互動,香港發揮科技創新策略地的作用,大灣區內地各城市成為香港再工業化的孵化器。將香港的科技優勢、創新創意優勢疊加到大灣區的大制造、先進制造、高端制造的產業體系,尋求香港的再工業化的新空間、新模式和新業態。 此外,發揮香港的金融、貿易等服務業高度發達,以及服務業轉型的機會,植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優勢,推動服務業的科技轉型。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